English

集体、个体书商颓势初显

1999-01-2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呼延华 我有话说

尽管现在的集、个体书商比起前些年在文化素质上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提高,并成为让人无法忽视的出版力量,但他们的发展仍然遇到了障碍。

对于集体、个书商来说,每年的北京春季图书订货会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这样的订货会上,它们与一些出版社共同策划出版的新书,都能有非常好的经济收入,通过这次订货会,一些集、个体书店的欠款,也能八、九不离十地收回来。几乎所有的书商都把这次订货会视为来年好光景的重要时刻,精心准备,精心策划。而在今年的这个很让人泄气的订货会上,60%的书商的新书都没有收到现款,一些拖欠几个月甚至半年一年的旧帐也没有了结。在1998年依次举办的长沙、成都、西安、郑州、广州等几个订货会上,许多书商的共同的感觉是一次不如一次。而到了北京的这次订货会简直让人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压力。90年代以来有了长足进步和重大发展的集、个体书商,以本次订货会的不佳业绩为标志,初步显示出发展的颓势。

这种颓势集中表现在做销售的书商们的进货保守和做“总发”的书商的心事重重的叹息上。在惠桥饭店和金叶大厦的房间里,前来进书的图书批销商们,无论在往年看来多好的图书基本上都是小心翼翼地报出自己“1件”、“2件”的极为可怜的进货数字,报完后还总是用略带回忆和品味的语气说出自己“在去年一要就是10件、20件”的话来,让人产生一种“明日黄花”的悲凉。一位从事出版营生约7年的书商在骂了一句“就它娘的今年最惨”的话之后告诉记者,他今年与出版社合作了10种书,总算下来还赚不到5万块钱,“除了在北京昂贵的房租就剩下穷光蛋一个了”。这些在往年订货会上非常“牛气”、住星级宾馆、订完书后总是到高档饭店聚餐娱乐的书商,在今年都没有了那份雅致和实力,天天在订货的房间里吃着廉价的盒饭。想想那些做着永远不会亏本的教材生意、住在星级宾馆的出版社的老总们的轻松和惬意,让人感到这些至今没有名分和地位,而又的确成为重要的出版力量的书商们的处境和遭遇,有一种无法诉说的复杂况味。

集、个体书商生意惨淡的出现有着比正规出版社更加复杂和更加难以排解的原因。除了他们更多地受经济环境的影响而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没有名分,名不正则言不顺。从市场的角度来说,集、个体书商是最市场化的,它们从来靠的就是自己的实力和水平,它们也有投机取巧,也有不规范操作,也有追风逐潮,也有模仿、抄袭、甚至盗版,可以这样说,出版界出现的所有问题,几乎与它们都有关系。但一方面我们应该理性地明白这些问题的出现在市场发育的早期有其必然性,一方面也应该明白,这些问题如果没有集、个体书商也同样存在。其实我们更需要弄清楚的是,每年约制作3万个品种的集、个体书商的图书,是全部通过市场而不是系统发行出去,是他们通过自己的智力和劳作培育并带动着全国各地的图书批发市场。如果说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集、个体书商还是处于萌芽状态的话,那么今天,它们通过90年代中国的市场化进程的滋育,已经成为重要的出版经济力量,这是不容忽视,也是不容简单对待的。但因为他们没有名分,他们面临的种种问题便无法拿到桌面上来研究、讨论,也无法形成共识和改进。看来,如何对集、个体书商加以有效的管理和引导,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